前言

  因筆者職業為編劇,故對文本剖析向來很熱衷,對文本與執行度之間的聯結與效應,向來也十分關注(見賢思齊,見不賢內自省),每一篇觀後感評必然有親察親看才會寫,這是個人很珍視的原則。感言建言皆出自於肺腑,情真意懇,觀後感評是私房功課,無法被左右個人看法。若實在不喜歡也不認同者請別看,也請不用放在心上。我也只不過一張門票而已。

 

*******

人帥真好──明珠女子歌劇團《烽火姻緣》

 

2016/5/3/保安宮-保生文化祭

 

  《烽火姻緣》主要故事在講述薛丁山與竇仙童的姻緣,薛丁山為名將薛仁貴之子,被求賢若渴的唐高宗招攬為二路元帥,率大軍征西。

  薛丁山因為人才俊美,又有武藝,所以征西之路上,莫名娶了三個太太回家,元配竇仙童、二房陳金定、三房樊梨花,這三位賢妻個個武藝都比他高強,並且有的有修煉法寶,有的會奇門遁甲,他們的姻緣都是薛丁山打輸她們,然後薛姓小鮮肉被活逮回去遭受軟誘強逼,最終為了大局不得已只得順了她們,一方面成就姻緣,同時又反敗為勝。

  薛丁山征西娶三美的事蹟,若就過程來看,應算是『英雄難過美人關』,不僅武藝輸美人,連婚姻都是美人們說了算!但若就結果論的話,其實這更是『美人難過英雄關』!

  所以,那薛丁山若非顏值奇高,這趟征西之行恐怕凶多吉少!

  同時,出征前若有算命的話,大概皇帝也會算出『只有薛丁山領兵出征會勝,其他將領都會敗』這樣的結果XD

  明珠女子歌劇團此回的演出,劇本結構由眾人物逐一出場報家門,然後再雙方卯上(武戲),最後程咬金半途殺出,解了『女要嫁、男不肯娶』的僵局。

  必須要說,一部作品真正最要緊的是『結構』、『結構』、『結構』!(因為很重要,所以說3遍)

  怎麼說?同一則故事大綱,給不同編劇來寫,會有不同面貌!

  真正能使戲劇作品出色之處,在於要怎麼安排誰何時出場與退場,怎麼安排什麼事件何時發生與結束,誰與誰碰面時要說些什麼、做些什麼、想些什麼……這些都是藝術,也就是我所謂的『結構』!

  以現今來說,觀眾朋友接觸各類視聽表演的機會非常多,看過的種類也非常多,假使仍沿襲農業、輕工業時代的節奏,由人物逐一報家門,然後才進行主事件,會顯得很拖戲,而且是很拖又沒有戲。再加上各人物各自浮現的時間份量用掉不少,留給主事件(此劇為薛丁山V.S竇仙童)的份量和時間就相對被壓縮。這讓觀眾等很久才看到主戲,主戲又只有一點點(主戲份量與各角色報來歷等過場戲的份量幾乎均等,這是輕重不分),還都是猜也猜得到的模樣,看戲熱情會逐漸熄滅,閩南語所謂『火會花去』。

  現場觀眾其實滿滿滿,但看到一半而走掉的,真的全時間陸續都有,可又一直又有新來的遲到觀眾加入,沒有坐在其中不知曉。我覺得這件事必需要思考一下,各劇團本身主事者有沒有習慣性偶爾潛身入觀眾群中感受真實聲音?不是當面的奉承,不是客氣的應酬,不要坐在貴賓席(既是貴賓,不會有失身份的失言),而是有時坐這邊有時坐那邊,要真的不起眼地混進一般觀眾群裡靜靜觀察,聽聽看,感受一下真正會買單的這些觀眾們的心聲,秘密進行市場調查,這是對各劇團都切實有益的!當然,蒐集到的意見,要有智慧抉擇哪些可行,哪些只是雜音。

  該劇建議主事件提前,並且把主篇幅留更多在男女主角身上,他們的戲劇優勢更勝羅密歐與茱麗葉,羅茱戀建構在雙方世仇,不是羅密歐與茱麗葉有仇,而是家族長輩們有宿怨,因此錯戀的矛盾糾結點在於家族,但其實跟他倆隔了一層。

  薛丁山與竇仙童都為忠良之後,父執輩都曾受冤屈遭罪,一個劫後餘生還成為唐朝征西大將,一個還在落難中,還在跟兄長落草為寇,他們有相似的出身,但暫時性的際遇不同。而如今一會面時,卻是互為敵軍首腦,身後都有一批軍隊要帶要養(正規軍及淪為綠林大盜的匪軍),他倆這個矛盾就結在當事人身上,比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壓力還大,並且直接面臨。

  所以在下筆時,應著重針對這兩人的際遇相似與相異處,互相愛慕彼此的才藝與丰貌,卻又礙於彼此立場的敵對和身後的壓力。

  你說竇仙童會對薛丁山殺不下手,薛丁山對竇仙童可就殺得下手嗎?

  兩名青年男女深夜在閨房裡,一個綁著,一個看著,心裡面各自思量著什麼?這個就是戲,這個才是戲!

  是不是應該思慮著對方的為難,也思量著自己的為難?

  比如想著如果她(他)跟我若各自是平凡百姓,沒有各自領著人馬,沒有肩負什麼國之付託或平反雪恥之類的任務,若不是在戰場上狹路相逢,而是尋常地萍水相逢、一見鍾情,那該有多好?起碼要一個類似於這樣的基調,薛丁山的就範與不就範才有立體的血肉紮實,他也才有角色的性格魅力!他才會像個可以領軍的少年將領,而不是血氣方剛的衝動小屁孩。

  他對竇仙童有什麼觀察?有什麼思維考量?他猜測過敵軍首領之一的竇仙童動向和心態嗎?他有沒有想過答應她的姻緣會怎樣,不答應又會怎樣?他畢竟是領了皇命要去邊境救國救父的不是嗎?有沒有可能,他也在苦思兩全其美之策?還是他真的覺得自己反正就死在這裡,連同大軍也全掛在這裡,這樣也沒關係?若頭腦裡想的這麼簡單,他憑什麼帶大軍?論武藝,顯然三個女的他都打不過;論智略,無。他應該要再複雜一點。

  一樣的,竇仙童向薛丁山自薦姻緣,她考量的只有對方是帥哥嗎?她的思考深度在哪裡?是不是也有想過對方除了帥,他的生長背景和家族際遇跟自家的如出一轍,只是薛家比竇家幸運一些些。別人不會接受娶一個賊婆為妻,可薛丁山一定能瞭解她的處境,她滿腹不得已的苦衷對誰說都不合適,但她可以對薛丁山吐露,因為他會懂。而以她的聰慧也應能想到若嫁薛丁山為妻,一則順了自己的愛情,二則幫扶了自己家運一把,因為薛丁山現是皇家敕命的征西主將,她這麼一嫁,等於把整山兵馬都歸順了大唐,順勢化賊寇為正統皇軍,要是幸運征西得勝,她竇家就有一份戰功,不但能將功折罪,同時有機會面聖時把父冤給昭雪了…諸如此類。

  女性向來為戲曲觀眾之大宗。當初這麼一齣男被女活逮,被女逼婚,其戲劇趣味點與戲劇緊張感,正建立在當時女子地位與社會資源都弱於男子的時代背景,所以一旦在臺上男女的優勢弱勢之角色對換,便能取悅當時的主力觀眾群。

  然而,現今臺下這批主力觀眾群,她們日常看臺劇、陸劇、韓劇、日劇、歐美劇…,還有各式電影與小說,她們的思維、智識與胃口早已整體提昇擴充,若以適用於農業、輕工業社會背景的敘事節奏和戲劇結構來餵養,不僅未來留不住老觀眾,也罔論吸引或培養新觀眾。

  很多戲曲老故事有其魅力,真正的保存傳承是要讓它們與時並進,這才是活生生的保存,絕非因循舊貌又不知舊貌之學問根基何據(他們當時這麼製作戲劇有其時代背景和學問,並非萬世皆一體適用)。另外,有人說京劇比歌子戲有深度,如這類言論其實也未必。同類的戲曲作品在京劇與歌子戲都有過,一樣沒有寫進去,一樣駐留在表皮層而已,這是小看了現在觀眾的智力。當你讓觀眾猜得到接下來劇情將會怎麼演變,角色將會如何作為,甚至連臺詞都能猜中,那麼該劇的魅力已失、已無。

  說實在,所謂『深度』並非建立在『文辭之文雅』,而是建立在『文辭指涉之內涵』,如果文辭文雅卻言之無物,何來深度?文辭合乎人物性情習氣,合乎劇情推衍,並且言之有物,有血或有肉(有情感或有思維,或兼具)…,文辭有指涉的層次,方稱深度。

  (以上只是文本剖析。當天該團眾演員表現很好!請勿誤會)

arrow
arrow

    一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